刘道玉为什么值得我们怀念?
担任校长仅仅7年(1981-1988),时间不长,却给武汉大学乃至全国教育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。他请辞前途无量的教育部司长,回到武大做普通教师,行政职位直接归零。组织要任命他为武汉市市长,那是1983年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如此大的诱惑,求之不得,而他第一时间不假思索地拒绝,甚至做好了进京解释的准备。他不是矫情,而是追求文人内心本该拥有的自由,如他所言“文人不做官,做官的非文人。我崇尚自由,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,不愿任人摆布。” 他一直拒绝“官”这一称谓。他被称为“武大的蔡元培”“中国教育改革的急先锋”。
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不久的八十年代,他做敢于吃螃蟹的人,率先全面推行学分制,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课,武大成了第一个全面实行学分制的高校。主辅修制、双学位制、插班生制、转学制、导师制、贷学金制、学术假制等一系列现代高校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。这些在当时可谓是违逆传统的举措,在他的强势推动下,竟然得以实现。他内心深处崇尚自由,并身体力行地践行,最终换来了自由、多元、开放的“珞珈之春”。短短数年间,武汉大学在教育部直属的23所高校中,从原本的倒数第2名,迅速跃升至前列。2018年教育部才提出的“以本为本,四个回归”,刘道玉在武大早就实践了。“一切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”,尊重个性化发展,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和创造力,鼓励学生挑战权威、勇于探索。彼时的武大,思想自由、学术至上,一派兴兴向荣的新气象。与学生亲切交流,倾听他们的声音,在他看来,就是校长的本分。那时的武大,学生可以轻易地拦住他们的校长讨论问题。他的远见和勇气,即便是在当下的高校校长中,能望其项背者寥寥。他两袖清风,晚年清贫。2001年,竟然没有安身之所,在学生的帮助下才住进一套没装修的房子。武大的退休校长,如此晚景凄凉,令人唏嘘!从不把自己当官,他只不过是一位家长,护佑着武大这个大家,让家中的教师和学生快乐地工作、学习和创造。……有了这些,你就不难理解,为何一位仅担任校长七年、离任已逾三十载的老者,他的辞世,会在武大,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界,引发如此巨大的悲伤。他是一面镜子,每一位高校领导都应该去照照。高校去行政化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,然而,现在的高校却愈发官场化。校长也难啊,疲于应对各种指标和各级种类繁多的评估。大学问题多多,重理轻文,重科研轻教学,内卷严重,教师英年早逝现象频发,领导越发呈现身份的官员化、治校的业余化和行为的平庸化……凡此种种,不能不引人深思。刘道玉为何能被尊称为“永远的校长”?他的辞世,真的是“一个时代精神象征的远去”吗?今天,我们怀念刘道玉,不仅仅是怀念他个人,更是怀念一种正在消逝的大学精神,怀念那种自由、开放、包容的教育理念。当千千万万的师生自发悼念这位老校长时,他们实际上是在表达对真正教育理想的向往。一所大学,遇上一位好校长,何等幸运!刘道玉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“永远的校长”!
走笔至此,不禁要问,一个真正称职的大学校长应该是什么模样? 从他的语录里或许能找到答案: ——教育的本质不是“灌满一桶水”,而是“点燃一把火”。 ——如果一个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受限,那么在学术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。 ——学生是学校的主体,是学校的名片,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。 ——一个校长,要有关于学生的故事,学生也要有关于校长的故事,这个学校才能生动活泼,否则是无味的! ——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学成才的——学习的本质是悟道,悟通天下,悟得智慧!——悟性重在悟,它是在无功利、无压力、无恐惧的心境下,通过自学、自问、自疑、自答、自赏、自娱等一连串的顿悟过程而获得的。 ——自由是人生来俱有的,是人生命的最高目的,是个人或集体保持创造性活力的先决条件。 ——没有自由,就没有真正的教育。
赞(9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