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年轻人,为什么不热衷考公?
在中国,“考公”是一场越来越多人参与的竞赛。 在美国,年轻人却没有这样热衷考公,而是推崇创业致富。
即使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,中国年轻人仍然是挤破头要进体制; 而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年轻人,则是宁愿破产也要创业。 同样是年轻人,为何观念如此不同?
这是因为,在中国,公务员是“铁饭碗”。 稳定、体面、有编制、有保障。
在美国,公务员只是“工作”。 相比硅谷创业来说,薪资平平、升职缓慢、福利一般。 没有权力光环,也没有中国这样的社会优越感。
在中国, 权力决定资源,地位决定命运。 所以“入仕”意味着进入权力体系,意味着安全感与尊严感。
在美国,国家是服务公司,官员是临时工。 人民纳税,政府受雇。 总统只是四年一任的“CEO”,可以被随时换掉。
所以,美国人不会把“进政府当公务员”当成人生巅峰。 他们更愿意当老板,而不是当雇员。 更想掌握命运,而不是被制度安置。
中国有两千年的官本位传统。 “学而优则仕”,是士大夫文化的核心信条。 做官,意味着脱离民间,代表秩序与尊荣。
美国没有“士大夫”,只有“公民”。 他们崇拜的,不是手握权柄的官,而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英雄。
在中国,权力是一种护身符。 它能抵御不确定、免于被欺负、换来尊重。 一个体制内的人,不需要能力出众,只要别出错; 一个体制外的人,再有本事,也可能一夜归零。
在美国,权力只是维持秩序的工具。 它必须接受监督、透明、轮换。
中国人相信权力创造财富; 美国人相信财富创造权力。
在中国,权力是资源的分发中心。 土地批文、政策红利、贷款资格,都掌握在官员手里。 所以,谁离权力近,谁就离财富近。 企业家也要找靠山,商人也要拜官门。
在美国,财富能影响权力。 比尔·盖茨、马斯克、乔布斯—— 他们的影响力远超一般政客。 他们不靠体制加冕,而靠创新崛起。 财富不是赎罪证,而是荣誉勋章。
在中国,最热门的岗位,是“编制”; 在美国,最热门的梦想,是“startup”。
美国的年轻人宁愿在车库里写代码,也不想在办公室里填报表。 他们想的是“如何改变世界”; 我们想的是“如何保住饭碗”。
当一个社会最聪明的一批人都去考公, 这个国家就会缺少创新的火种。
而当一个国家最聪明的一批人都在创业, 哪怕失败千次,也有机会开创一个新时代。
SpaceX制造星舰,OpenAI推出ChtatGPT,不就是这样的案例吗?
我们几千年活在权力庇荫下,他们几百年活在契约规则中。 我们相信权力,他们相信自己。 我们依附体制,他们创造财富。
今天的中国,年轻人越来越焦虑。 考公的队伍越来越长,创新的勇气越来越少。 大家都想“上岸”,没人想“起航”。
可现实是: 上岸不等于安全,体制也在收缩; 真正的安全,从来不是别人给的,而是自己创造的。
马斯克造火箭,不只是为了挣钱,也是为了“让人类有第二个家园”; 无数美国年轻人跟着他去“造梦”,哪怕失败,也为之骄傲。
而在中国,多少人拼尽全力,只为进一个编制、守一张办公桌?
如果一个时代想重新崛起, 它需要的不只是稳定的公务员, 更需要敢闯的创业者、敢梦的自由人。
美国人不热衷考公,不是因为他们不务实, 而是因为他们相信——最大的风险,是从不冒险。
赞(0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