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社会行为,最终都指向权力与分配
有时候我在饭桌上听朋友聊天,大家在那讨论一些生活日常,说房价、孩子上学、公司裁员这些看似家长里短的东西,说到底都绕不开一个核心——权力与分配。
是的,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到庙堂之高的大人物,其实都在同一个逻辑里转圈。
为什么说社会的底色是权力与分配呢?
我给大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:一家公司要升职加薪,谁来拍板?是不是老板。
那你说老板凭什么给A升不给B升?当然可以说的理由有很多,业绩啊能力啊团队贡献啊等等。
但这一切最后的指向是老板手里的权力,他能决定利益往哪流。
一旦利益在人群中产生差别,就有人欢喜有人不满。
这就是一个小团体之间最直白的分配。
那么回到社会这个大场景中,社会讲规则讲契约,怎么能一切都归到权力呢?
当然了,这话没毛病,但是个伪命题。规则是谁定的?契约是谁写的?即便是所谓的公平法则,也离不开有人去制定、去执行。
世界不会有绝对公平这样的事情存在,如果活了大半辈子还沉浸在公平的叙事里无法自拔、愤愤不平的话,那就太悲哀了。
过去的历史上多少次朝代更替与改革,都是权力与分配重新洗牌的过程。
有趣的是,明面上很少有人把这个道理说透。
大家宁愿相信一个精美的包装:努力就能成功,勤奋就能改变命运。
这其实也是为了安慰自己的处境与不愿意面对现实的自卑心。
努力当然重要,但你要是没进入那个权力圈,或者你没掌握分配的话语权,你的努力往往只能换来别人收割的果实。
一个农夫再怎么勤劳,他能决定粮食的价格吗?能决定税收的轻重吗?他最多能决定自己每天弯几次腰。
很多矛盾,不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冲突,而是位置和位置之间的摩擦。
为什么网络上有那么多的群体对立,比如年轻人和老一辈的争吵、打工人和资本家的较劲、女权和男权的对立,本质上是在争谁能拿到更多的资源,谁能分配到更多优势。
年轻人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跟回报不匹配,老一辈说你们就是不够拼命,这些争论其实毫无意义。
因为背后真正的问题,是权力在谁手里,蛋糕是怎么切的。
但说来比较微妙的一点是:权力并非一直都是显性的,它有时候藏得很深。
比如一个职场里,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说你在我的控制之下,但是谁掌握信息,谁左右流程,那就是隐形的权力。
在一群人中,谁能有凝聚力把大家拉拢起来,然后怎么去调动资源,这些也是权力的体现。
像乌纱帽的权力是明面上我们最直接能看到的,但是其他小权力是藏在日常生活里的,它对我们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。
那说了这么多,就算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又有什么用呢?
是不是让我们变得愤世嫉俗,感觉世界充满阴谋论而且没有希望?
那必定不是的,洞察社会的运作逻辑,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冷静地认清现实,不再自欺欺人,然后在懂得变通的同时做好规划与决策而已。
就像你每天去工作,不要只会一愣然后埋头苦干,要时不时看看那把分配的钥匙在谁手里,怎么让他帮你开这个门。
你要是在创业的话,那更不能只会盯着产品,最关键要去想方设法切入资源链条。
从宏观来看的话,整个社会就像是一盘不断重置的棋局,有人手握棋子,有人就只能当棋子。
你要做的是让自己尽量地往那棋盘中心去,而不是怨天尤人,或者就干脆跳出来,重开一局。
比起长期天真地幻想,我觉得认清现实才是爆发你个人力量的起点。
我们所有的行动,不管它是争吵也好,合作也好还是改革也好,最后都落到两个词上:权力、分配。
理解了这一点,你就能捅破窗户纸去看社会的运作逻辑,也不要抱怨什么,这没办法,这就是人类社会的运作的底层逻辑甚至可以说是动物的本能。
不管它表象如何复杂,背后的逻辑其实都很简单。
谁在做决定,谁在主导分配,谁就能左右局势。
余下的,就是你愿意做什么样的角色,仅此而已。
赞(2)
|